冬至|阴阳消长际,新旧送迎中
故乡读书会,关注故乡,关注心灵。
故乡读书会
◆ ◆ ◆
◆ ◆ ◆
余梦楼
◆ ◆
中华传统节日诗话
中華傳統節日詩話16:冬至
文|李全修
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白昼逐渐变长。这一自然现象,中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甲骨文中已有“至日”“南日”“日南”的记载,都是指的冬至。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白昼时间越来越长,所以冬至又叫“长至”,白居易有诗曰:“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冬至宿杨梅馆》)古人把冬至看成一年周而复始的起点,也看成是节气的起点。《史记·律书》:“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又曰:“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故古人有“冬至一阳生”之说,并以“一阳”“一阳生”“一阳来复”代指冬至。如“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唐·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闻道日边消息好,除书断在一阳前”(宋·刘克庄《寿计院族兄》),“恭喜一阳来复日,应怜万里未归家”(明·陈烓(wēi)《至日有感》)。
冬至曾被认为是一年之首,所以在古代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其地位仅次于元旦,号为“亚岁”:“亚岁崇佳宴,华轩照渌波”(唐·皎然《冬至日陪裴端公使君清水堂集》),“勋华二圣天齐寿,亚岁年年贺帝居”(宋·杨万里《冬至称贺紫宸殿及德寿宫》)。陈元靓《岁时广记》三十八引《岁时杂记》说:“冬至既号亚岁,俗人遂以冬至前之夜为冬除,大率多做岁除故事而差略焉。”冬至的前一天叫“小至”,小至之夜叫“冬除”、“二除夜”。杜甫《小至》诗题注:“至前一日,即《会要》小冬日。”元·魏初《冬除》诗云:“行役经秋未到家,入冬消息望灯花。拥衾坐数更筹了,明日春生喜有涯。”
冬至节的重要,反映在两项国家大典上:天子祭天与受朝贺。
冬至祭天
《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周礼·大司乐》:“冬至日,于地上之圜丘奏之。”从周代开始,每年冬至日祭天。祭天在国都南郊举行,“兆于南郊,就阳位也”(《郊特牲》),故称为“南郊大祀”“郊祀”“郊祭”“郊”。祭天之坛曰圜(圜同圆)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象征天。孔子曰:“礼莫大于祭,祭莫大于天。”(《孔子家语》)在祭天的同时随祭历代先王,“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郊特牲》)。
祭天由天子主祭,仪式十分庄严隆重。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要斋戒并省视(xǐng shì,仔细查看)献祭的牺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穿戴衮服冕旒,率百官于清晨来到南郊,腰插大圭(皇帝所执的玉质手板。形状狭长而锐上,略似剑叶,插在腰带间以记事备忘),手持镇圭(举行朝仪时天子所执的玉制礼器),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此时鼓乐齐鸣,天子宰杀牺牲,将之随同玉璧玉圭缯帛置于柴堆上点火焚烧,烟火上升于天,叫做“禋(yīn)祀”。接着扮演天地化身的“尸”登上圜丘就坐,接受祭享。献祭毕,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最后,祭祀者分享祭祀所用酒醴牺牲,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又称“饮福(祭天用过的酒)受祚(祭天用过的牺牲)”。直到清代,仍沿袭这种古礼,凡郊祀大典,于三献完毕,即行饮福受胙之礼。届时皇帝升坛至饮福之位,跪,奉爵官斟福酒,奉胙官奉胙,跪进。皇帝受爵(酒杯)、胙, 三叩, 起立, 复位,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撤馔送神。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对宋代祭天曾有十分详尽的记载,以《车驾宿大庆殿》(“冬至前三日,驾宿大庆殿……”)、《驾行仪卫》(“次日五更,摄大宗伯执牌奏中严外办,铁骑前导番衮。自三更时相续而行……千乘万骑,出宣德门”)、《驾宿太庙奉神主出室》、《驾诣青城斋宫》、《驾诣郊坛行礼》(三更驾诣郊坛行礼)、《郊毕驾回》、《下赦》、《驾还择日诣诸宫行谢》七个标题,不惜篇幅记载了自冬至前三日就开始的祭天仪典的整个过程,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因篇幅过长不便征引,有兴趣者不妨自己找来一读。
历代都有表现冬至祭天的诗歌作品,作者基本上是参与祭天的天子与大臣。这些作品文字古奥,阅读困难,都是颂圣之作,并无多少文学价值,但具有历史认识价值。现在选录几首如下:
大明南至(大明指日,日南至即冬至)庆天正( 周历建子,以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之月为岁首,古人以为得天之正),朔旦圆丘乐六成。文轨(文字和车轨,古代以同文轨为国家统一的标志。引申为疆域)尽同尧历象(历法,天文星象),斋祠(斋戒祭祀)忝备汉公卿。星辰列位祥光满,金石交音晓奏清。更有观台称贺处,黄云捧日瑞升平。(唐·权德舆《朔旦冬至摄职南郊因书即事》)
报本(《孔子家语·郊问》载孔子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精禋自国南,先期清庙宿斋严。层霄初扩同云(同云,云一色也,将雪之候)霁,暖吹俄回海日暹(xiān,太阳升起)。十万军容冰作阵,九街(都城大道)鸳瓦(即鸳鸯瓦,中国传统屋瓦形式,一俯一仰,形同鸳鸯依偎交合,)玉为檐。肃雍显相(《诗·周颂·清庙》:“於穆清庙,肃雝显相。”谓有名望的公卿诸侯参加助祭)同元老,行庆(犹行赏)均釐( xǐ ,古同“禧”,吉祥)四海沾。(宋徽宗《己亥十一月十三日南郊祭天斋宫即事赐太师》。)(此诗记祭天大典时降雪停止)
阳郊陪礼忽三年,目想(闭目凝思)坛觚切绛烟。今夕纤萝还不动,百神应到紫宫前。(宋·宋庠《冬至夜斋中不寐遥想郊丘盛礼二首 》其一)
清钟隐隐凌云杪,晓树苍苍满露团。贝阙星流春色动,铜龙漏滴佩声寒。忽惊风雨知韶奏,始识威仪陋汉官。冬至圜丘催大祀,皇穹早已格鸣銮。(明·林大春《至前习仪朝天宫》)
圜丘重大报,明祀凛肃将。仲冬日南至,玉琯占微阳。昊天有成命,秉礼在我皇。秩宗(掌宗庙祭祀的官)洁圭璧,将作(掌宫室建筑的官)营坛场。屏翳(雨神)先扫涂,飞廉(神兽)行服箱。卤簿(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驰道直,容卫(仪仗侍卫)俨成行。六銮锵以鸣,八骏腾以骧。燔柴(即禋祀)于焉举,升中(祭天上告成功)格穹苍。一时遍群望(同时受祭的山川星辰。望,谓不能亲到,望而遥祭),侑飨圣祖旁。告成法驾还,百辟(百官)虔趋跄。辫发与雕题(少数民族),来享皆来王。上雍陋制作,拜畤羞仪章。稽典二雅正,赐酺万民康。官家(皇帝)幸不劳,嵩呼寿无疆。(明·欧大任《冬至候驾南郊》)
冬至祭天历时长,空间转换多,场面极其宏大,仪式繁文缛节,所以许多作品采取了组诗的形式,如宋·蔡京《恭和御制己亥十一月十三日南郊祭天斋宫即事赐诗》共有五首,明·于慎行《冬至南郊扈从纪述和陈玉垒太史韵》共有八首,明·边贡《迎銮曲二十首和刘希尹之作》共有二十首,而明·陆深《戊戌冬至南郊礼成庆成宴乐章》竟多达四十九首。
天子受朝贺
在冬至祭天之后,天子回到宫中要接受朝贺。
冬至朝贺起于何时?南宋赵与时《宾退录》九:“冬至贺礼古无有也,其殆始于汉乎?《汉杂事》曰:冬至阳生,君道长,故贺。沈约《宋书》曰: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岁朝。”
自宋代以后仍保留这一重头大戏。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三十八引《皇朝岁时杂记》云:“冬至天子受朝贺,俗谓之排冬仗。百官皆衣朝服如大礼祭祀。凡燕飨而朝服,唯冬至、正会(元旦)为然。”《梦梁录》卷六《十一月冬至》:“此日宰臣以下,行朝贺礼。”明·刘侗、于奕正《帝景景物略》卷之二:“十一月冬至日,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清·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冬至长至南郊大祀,次旦百官上表朝贺,国之大典。”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冬至郊天令节,百官呈递贺表。”
从下面的诗我们大体可以想见冬至朝贺的情景:
森森罗陛卫(帝王御前护卫的士兵),哕哕(huì huì,有节奏的铃声)锵璁珩(cōng háng玉佩)。礼殚五瑞(五种祥瑞之物)辑,乐阕(乐终)九功成。(隋·许善心《奉和冬至乾阳殿受朝应诏诗》)
宫烛奔忙下玉除(玉石阶陛),晨曦拂掠丽储胥(汉宫馆名,泛指帝王宫殿)。东西班动云开合,警跸声来电卷舒。隆准衣裳红一点,御香烟雾碧千庐。勋华二圣(尧名放勋。舜名重华,勋华指尧舜,此以皇帝与太上皇比尧舜)天齐寿,亚岁(冬至)年年贺帝居。(宋·杨万里《冬至称贺紫宸殿及德寿宫》)
璿管灰飞宿霭消,紫宸班动御香飘。貔貅(pí xiū,勇猛的武官)列仗开弓剑,芝羽充廷杂佩貂。长日光中瞻黼扆(fǔ yǐ,古代帝王座后的屏风,上画斧形花纹,借指帝王),卿云影里听箫韶(乐名)。愿言圣德同阳长,永从夔龙(舜帝二臣名)集治朝。(明·顾清《冬至朝贺(阁试)》)
在冬至日,皇帝一方面要接受百官的朝贺,同时又要向太上皇、皇太后行礼拜贺,如乾隆皇帝所写《冬至慈宁宫(皇太后所居正宫)行礼》二首:
和风习习满帘栊,慈寿无疆祝华嵩(华山与嵩山)。不独宫闱(后妃住所)增喜气,光天孝养万方同。
拜舞(跪拜与舞蹈。古代朝拜的礼节)瑶阶日影移,南山为寿(席间向尊长敬酒或赠送礼物,并祝其长寿)献新诗。宫中尧舜垂裳(称颂帝王无为而治)处,正是初阳乍复时。
除上述祭天、朝贺这样的国家大典外,冬至节的隆重还表现在冬至绝事、祭祖敬老、进履献袜、贺冬互拜、馈送节仪、画九九消寒图等风俗上。
冬至绝事
《后汉书·礼仪志第五》:“至冬至绝事。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谓“绝事”,对官员来讲就是“不听政”,用现代语言就是不办公,对老百姓来讲就是法定放假。东汉以后各朝都明令冬至休假。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颁发《假宁令》,元正(元旦)、冬至各给假七日。宋人庞元英《文昌杂录》记载,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祠部厘定的休假制度规定,元日、寒食、冬至三大节各休假七天。南宋《庆元条法事类》记载,《假宁格》规定元日、寒食、冬至各休假五天。万历《明会典》卷八十“节假”条记载,有元旦、冬至、元宵三大法定节日,冬至休假三天。清代规定元旦、冬至和皇帝的诞辰日为三大节,冬至可休假七至十天。辛亥革命后,曾一度把冬至定为“冬节”。直到今天,冬至日仍然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设立的法定休假节日。
冬至“绝事”在诗歌里的反映,就是宋代冯时行《至日三首》其三所说的“令节仍长至,公家放小休”,就是王安石《冬至》诗所说的“关商闭不行”,就是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冬至十一月中》诗所说的“万邦歌有道,谁敢动征边”。不仅如此,据《梦梁录》卷六《十一月冬至》记载:“官放公私僦金(租金)三日。”冬至还免除百姓三天各种租赁的费用。总之,冬至期间官府不理事,军队修整,关塞闭关,商旅停顿,冬至成为士农工商普天同庆的重要节日。
既然“绝事”,则吃穿玩乐就成了冬至的主要节目。《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蓄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只图冬至一节吃好穿好,享受一番。
不仅如此,《东京梦华录》又记载,冬至节汴京“官放关扑……一如年节”。《武林旧事》亦载,“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所谓关扑,是一种以商品为诱饵赌掷财物的博戏,类似今天的打气球、抛套环之类。北宋汴京一年之中只在元旦、寒食、冬至三个节日各开放关扑三天。《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元日开放关扑之后的热闹情景:
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以食物、动使、果实、柴炭之类,歌叫关扑。如马行,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踊路,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向晚,贵家妇女纵赏关赌,入场观看,入市店饮宴,惯习成风,不相笑讶。至寒食、冬至三日亦如此。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
祭祖敬老
《初学记》卷四《岁时部下·冬至第十二》:“崔寔《四民月令》曰:冬至之日,荐(献、祭)黍羔,先荐玄冥(冬神),以及祖祢(zǔ mí,先祖与先父,也泛指祖先);其进酒肴,及谒(名片)贺君、师、耆老,一如元日。”
《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一月冬至……备办饮食,飨祀先祖。”
《梦梁录》卷六《十一月冬至》:“祭享宗禋(祭祀祖先),加于常节,士庶所重。”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预日(前一天)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
嘉靖《江阴县志》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历史上各朝各代,在民间,冬至祭祖敬老是冬至习俗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祭祖是在家庭中进行,所以称为“家祭”,如下列诗所写: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自注:乡俗谓吃冬至饭即添一岁)。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宋·陆游《辛酉冬至》)
缇室(tí shì,古代察候节气之室。该室门户紧闭,密布缇缦,故名)葭灰应岁寒,年年家祭荐杯盘。世遥端赖馨香报,老去方知拜跪难。……(清·郑用锡《冬至祠祭》)
陆游家祭日,不见王师来。告考无喜信,一恸泣蒿莱!肃肃孙子曹,拜跪趋堂阶。年少无忧思,何知事可哀!我在沧桑内,零泪滴苍苔。仲冬风雪下,阴气横九垓(gāi,八极之内的广大土地)。乾坤已荒老,天地满尘埃。为时经易岁,人事长悠哉!生命既不辰,自甘为弃材。行踪羁远海,坟墓守南陔(南垓,《诗·小雅》篇名。六首笙诗之一。毛传:“《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富贵非吾愿,溷迹(hùn jì,即混迹,隐蔽本来面目混杂在某种场合)于舆儓(舆和台是古代奴隶社会中两个低的等级的名称,后来泛指奴仆及地位低下的人)。时乱身愈重,韬晦复何猜!载拜捧觞豆,莫上黄金台!(清·洪繻(xū)《冬至日家祭有感》)
冬至在祭祖之后就是叩拜尊长,“上寿”“为寿”(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如下列诗所反映的:
我生几冬至,少小如昨日。当时事父兄,上寿拜脱膝。十年阅凋谢,白发催衰疾。瞻前惟兄三,顾后子由一。近者隔涛江,远者天一壁。今朝复何幸,见此万里侄。忆汝总角时,啼笑为梨栗。今来能慷慨,志气坚铁石。诸孙行复尔,世事何时毕。诗成却超然,老泪不成滴。(宋·苏轼《冬至日赠安节》)
罗拜为亲寿,遥知亦我思。阳生萱草色,心入棣华诗。帝泽来非久,莱衣戏不迟。为言多置酒,归趁赏花期。(宋·邹浩《用老杜至日怀太白韵怀诸弟》)
老人畏添岁(俗谓冬至人又添了一岁),每叹时序速。今朝阳始生,在易得来复。扶衰奉先祭,拜起赖童仆。儿曹亦寿我,鱼兔随事足。欢言为一醉,家酿及新熟。占年当得稔,喜笑动邻曲。冀从宿麦始,载重车折轴。明年秋社时,处处餍酒肉。(宋·陆游《己未冬至》)
阴阳消长际,新旧送迎中。异县他乡泊,天时人事同。世方期道泰,我岂坐途穷。儿女番为寿,衰颜借酒红。(宋·虞俦《舟中冬至》)
冬至阳来复,草木潜滋萌。君子重其然,吾道自此亨。父母坐堂上,子孙列前荣。再拜称上寿,所愿百福并。人生属明时,四海方太平。民无札瘥者,厚泽敷群情。衣食苟给足,礼义自此生。愿言兴学校,庶几教化成。(元·赵孟頫《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织·其二十三·十一月》)
进履献袜
冬至敬老除叩拜为寿之外,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进履献袜。
进履献袜源于西汉昭帝之令。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鞋子》:“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献姑舅(姑谓婆婆,舅谓公公)。”
此后历代相沿成俗。
东汉崔骃有《冬至袜铭》:“机衡建子,万物含滋。黄钟育化,以养元基。长履景福,至于亿年。皇灵既佑,祉禄来臻。本枝百世,子子孙孙。”
魏·曹植有《冬至献袜颂表》:“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先臣或为之颂。臣既玩其嘉藻,愿述朝庆。千载昌期,一阳嘉节,四方交泰,万物昭苏。亚岁迎祥,履长纳庆,不胜感节。情系帷幄,拜表奉贺,并献纹履七緉,袜若干副。茅茨之陋,不足以入金门,登玉台也。上献以闻,谨献。”
南朝沈约《宋书》:“冬至朝贺,皆如元旦之仪,又进履袜。”
后魏崔浩《女仪》:“近古妇人,常以冬至进履于舅姑。”
明·刘侗、于奕正《帝景景物略》:“冬至日……妇制履舄(xì,鞋),上其舅姑。”
清·光绪《荆州府志》记载:“袜之献姑舅,仪如北地。”
为什么有这种风俗呢?明·谢肇淛《五杂组·天二》的解释是:“晋、魏宫中女工,至后日长一线,故妇于舅姑,以是日献履、袜,表女工之始也。”
反映此俗的诗如:
莫嫌一点稚阳微,化育工夫自此推。履袜已无亲可献,黍羔犹与俗相宜。数千里外萦心事,四五更头攲枕时。恳恳对天香一炷,定知人愿必天随。(宋·吴潜《小至三诗呈景回制干并简同官》其二)
物意通人事,阳生一脉天。梅虽搀腊破,柳已得春先。袜颂趋时献,台云取巧传。所须惟饱耳,延颈看丰年。(宋·张炜《辛丑长至》)
贺冬、馈送节仪
庆贺冬至节叫做贺冬。人们交相拜贺,犹如过年之拜年。《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周密《武林旧事》三《冬至》:“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沓于九街。”《帝景景物略》卷之二:“十一月冬至日,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清·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绅耆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幅。”
贺冬有各种不同方式,有的类似各种团拜,如下面诗作所写:
燕市人争看秀才,团栾此日会金台。葡萄酒熟浇驼髓,萝卜羹甜煮鹿胎。砚笔寂寥空洒泪,管弦呜咽自生哀。雪寒门户宾朋少,且拨红炉守泰来。(宋末元初·汪元量《冬至日同舍会拜》)
一线阳随夜气生,瞻天随例拜江城。不知此际文华殿,谁导青宫鹤驾行。(明·程敏政《冬至行庆贺礼于太平府中》)
初阳动新琯,微霰集前墀。举宗会佳节,拜贺俨成仪……(宋·韩维《冬至日作》)
有的以“名纸”(犹名片)贺冬:
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元·马臻《至节即事》其一)
有的以书信贺冬,如宋·王洋有《赵筠州惠书贺冬道予得宫观讶久无书且劝满泛寿杯及问老妻安否》诗。
有的以鼓乐相贺,如下诗:
已有纱笼照舞儿,喧喧鼓笛自相随。谁家院落来呼唤,门外天明也不知。(元·马臻《至节即事》其四)
更多的则可能是登门相贺或道路偶逢相贺。
贺冬往往还伴随着馈送节仪。宋·金盈之《醉翁谈录·卷四·冬至》:“都城以寒食、冬至、元旦为三大节。自寒食至冬至久无节序,故民间多相问遗。至岁除或财力不及,不复讲此。俗谚有‘肥冬瘦年’之语,盖谓冬至人多馈遗,除夜则不然也。”
宋·周遵道《豹隐纪谈》:“吴门风俗多重至节,谓曰肥冬瘦年,互送节物。寓官颜侍郎度有诗云云”。颜度诗题《冬至》,全诗如下:
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脚钱尽处浑闲事,原物多时却再归。
冬至所送节礼是什么呢?清光绪八年刻本河北《怀来县志》的记载是:“冬至,拜节,或以羊、酒相馈送,谓之肥冬。”所谓“肥冬”是指冬至正当粮入仓、猪已宰、酒正酿之时节,此时物资丰富,到除夕元旦时财物反而不及,这就是上引《醉翁谈录》所说“至岁除或财力不及,不复讲此。俗谚有‘肥冬瘦年’之语,盖谓冬至人多馈遗,除夜则不然也”。民间俗语有“冬至大似年”也是这个意思。
食馄饨
南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提及:“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也提及:“享先则以馄饨。”《燕京岁时记胜》 :“冬至郊天令节,百官呈递贺表。民间不为节,惟食馄饨而已。与夏至之食面同。故京师谚曰:‘冬至馄饨,夏至面’。”清代乾隆年间记载着一段岁时民俗:“冬至、祀先祖,食馄饨,取阴阳胚胎,包孕浑涵。”
为什么要吃馄饨呢?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九《馄饨》云:“世言馄饨是塞外浑氏屯氏为之。”一般认为此说不可靠。另一种说法是,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梁实秋有《煎馄饨》一文,记儿时(约在清末)对馄饨的印象:
儿时,里巷中到了午后常听见有担贩大声吆喝:"馄饨--开锅!"这种馄饨挑子上的馄饨,别有风味,物美价廉。那一锅汤是骨头煮的,煮得久,所以是浑浑的、浓浓的。馄饨的皮子薄,馅极少,勉强可以吃出其中有一点点肉。但是佐料不少,葱花、芫荽(yán sui,香菜)、虾皮、冬菜、酱油、醋、麻油,最后洒上竹节筒里装着的黑胡椒粉。这样的馄饨在别处是吃不到的,谁有工夫去熬那么一大锅骨头汤?
文中并录有《同治都门纪略》中一首写馄饨的诗:
包得馄饨味胜常, 馅融春韭嚼来香, 汤清润吻休嫌淡, 咽来方知滋味长。
九九消寒图
冬至以后,开始进入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九”,共有九个“九”,称为“九九”。冬至那一天叫做“交九”,又叫“入九”。从此寒冷难耐,人们一个九一个九地计算着,故又叫“数九”。九九八十一天之后,结束了严寒,就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
数九从何时开始?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记载是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元、明、清三代,有绘制九九消寒图的习俗。
元·杨允孚《滦京杂咏》卷下:“试数窗间九九图,馀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馀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原注:“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回暖矣。”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记载道:
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有直作圈九丛,丛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述其寒燠(yù,热)之候。歌曰:“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bì lì,一种古代管乐器,也称管子)。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虎形的盐。喻雪)。六九五十四,口中呬(xì,嘘气)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虼蚤出。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至日数九,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毕,曰九九消寒之图。旁一联曰:‘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谚云:‘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前舞。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着衣单。’”
清·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九九消寒图》:“消寒图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
清·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 宣宗(道光皇帝)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图,题‘管城春色’四字于其端。南书房翰林日以‘阴晴风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画,凡八十一日而毕事。”
除上面所引画九、写九的九九消寒图外,还有九九消寒迎春联,如上联“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上下联各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经八十一天而对联成。
入九以后,文人、士大夫,常常举行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填写九九消寒图,既是一种高雅的文字游戏,可以娱乐身心,又可以消磨时日,排遣漫长寒冬的寂寞无聊,还可以简单记录气象变化,据之推测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与九九消寒图相伴随的还有各种九九歌,除上面所引只涉及气象的谚语之外,还有涉及时政的歌谣,如溥仪曾经引用过的一首,就记录了1915年冬至后“九九”期间袁世凯称帝时发生的时事:
冬至头九天气寒,项城有意坐金銮;中华帝国号洪宪,施行专制改江山。①
二九朔风冷凄凄,杨度进奉滚龙衣;谋杀总统沈金鉴,假造民意梁士怡。②
三九天寒冷似冰,筹备大典帝制兴;滇黔桂粤皆反对,阴谋炸死郑汝成。③
四九霜雪飞满天,误国害民朱启钤;拆毁民房修马路,万古千秋骂汉奸。④
五九天寒冷难当,黄陂不受武义王;溥伦赏食双王俸,拐款独立龙济光。⑤
六九迎春地气通,南海改建新华宫;商界承办提灯会,帝国万岁信口称。⑥
七九河开河不开,各省反对不来财;中交两行停兑现,民国灾祸一齐来。
八九雁来到惊蛰,登基坐殿算白说;九五未登身先丧,遗下臭名骂董卓。
消寒已尽九九完,黎大总统掌兵权。(见单士元《小朝廷时代的溥仪》)
【注解】
① 项城,即袁世凯。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5年(1916年)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
② 杨度、沈金鉴、梁士诒:“劝进”袁世凯称帝的人物。
③ 郑汝成:袁世凯亲信。1915年11月10日,在上海外白渡桥被陈其美派遣的王晓峰、王明山暗杀身死。
④ 朱启钤,1915年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12月任登极大典筹备处办事员长(处长)。1916年袁世凯死后,以帝制祸首之一遭通缉。
⑤ 黄陂:指黎元洪。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接受拥戴,并将1916年定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1916年元旦登基做皇帝。12月15日,袁世凯发布了他接受帝位后的第一道册封令,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被拒绝不受。 溥伦:爱新觉罗·溥伦,大清朝贝勒。根据溥仪回忆,在袁世凯准备称帝时,溥伦曾代表清皇室和八旗向袁世凯上劝进表,袁世凯承诺在他称帝之后给溥伦亲王的封号,并且提供双倍俸禄。溥伦深受他的蛊惑,以至于跑到皇宫中向裕隆太后索要大清的传国玉玺,遭到严词拒绝后,就密谋潜入交泰殿里,将玉玺偷了出来。溥仪的回忆录说,这件事让他感到“心酸、悲愤和恐惧”。 龙济光“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加紧复辟帝制活动。龙济光力表赞成。1915年12月12日,袁申令接受帝位,次日在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封位晋爵,龙济光被特封为一等公。25日,蔡锷、唐继尧在云南通电讨袁,发动护国战争。29日,龙致电北京政府,表示愿出师荡平滇“乱”,结果被滇桂护国军击败。护国战争的胜利,迫使袁世凯于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案,但声言继续做大总统。龙在滇桂护国军和广东民军的军事压力下,4月6日宣布广东独立。但通电中既不责备袁世凯,也不支持护国战争。
⑥ 新华宫:袁世凯接受帝位后,开始大肆封官赐爵,改总统府为新华宫,准备于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
下面再录三首反映九九消寒图的诗词:
日影才将一线加,彩毫呵冻染冰葩。直教消尽南枝雪,却向春风看杏花。(明·管讷《题销寒梅图》)
岁晚韶华成寂寞。暗转星杓,一线添琼阁。盼到阳春来有脚。绣帘犹怯春寒薄。 九九图中将字著。百五光阴,容易闲抛却。比似梅花描绰约。看来日日增红萼。(清·刘世珍《桐花凤·积馀夫子为作九九消寒图,双沟九字,字皆九画,以记阴晴风雪,因谱此阕》)
堂上传呼停绣襦,慈萱看此掌中珠。鹤眠积雪三三径,猩点消寒九九图。月影清如今夜好,梅花香似去年无。眼前索笑随昆妹,博得欢颜韵不孤。(清·孔淑成《侍母点消寒图》)
欢迎阅读:
感谢关注,欢迎转发